治白癜风海口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161214/5116386.html眼科医学讲究的是不懈钻研、开拓创新,使更多的患者由黑暗走向光明。这种光明不仅仅是清晰的视力,它更意味着心灵的光明,因为它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生存的信念。
——夏德昭
夏德昭
(年1月15日-年5月20日),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医学教育家,在角膜移植、视神经疾病等方面颇具建树,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和眼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筹办《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并担任主编,晚年担任荣誉主编。
作为眼科医生,夏德昭从医80载,他目睹了山河破碎,经历了求学艰辛,也见证了国富民强,却矢志不渝地追求眼科学事业,在角膜移植、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性角膜炎和视神经疾病领域造诣颇深,培养了国内外眼科界的许多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即便年过百岁,仍然坚守在眼科一线。
攻克角膜移植
为什么会选择眼科?据夏德昭回忆,这与亲人常年被眼疾困扰有很大关系。年,夏德昭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眼睛里有一块胬肉(眼球结膜增生而突起的肉状物),奶奶一直有沙眼,导致看不见东西。因此,他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为亲人解决眼疾的种子。
沙眼是一种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角膜炎症。《沙眼衣原体研究历程及进展》一文中显示,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地区沙眼患病率几乎达到80%~90%,是一种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普遍性疾病,即使卫生条件比较好的上海,也超过了50%。当时,沙眼堪称我国第一致盲性眼疾,“十人九沙”的说法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夏德昭年毕业于原“满洲医科大学”(现中国医科大学),并开始行医、执教生涯,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他的研究方向是我国致盲的首要病因——沙眼,对病*性角膜炎亦有涉猎。夏德昭利用兼职校医的便利,在日本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沈阳市国人学龄儿童沙眼调查研究》,后来陆续在《满洲医学》《大陆医学》《综合眼科》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满洲医科大学”在开办的23年间,共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人,其中中国人仅23人。
彼时,由于日*侵略东北三省,夏德昭只得在颠沛流离中断断续续地学习,凭借着勤奋好学,他一举考上原“满洲医科大学”(现中国医科大学)攻读眼科,并于年毕业后留校,开始行医、执教生涯。
这个过程中还有个插曲。夏德昭原名夏云五,因参加过反日示威游行,父亲怕日本人的学校会找麻烦,决定给他改名为“德昭”,寓意做一名德高望重、昭济人民的好大夫,这个名字几乎影响并印证了夏德昭的一生。
学成后,夏德昭将研究重心放在沙眼的治疗上。这期间,他通过手术加药物辅助的方法,如愿让奶奶重见光明,老人家逢人便夸奖:“我孙子让我看见了!”
年新中国成立,夏德昭迎来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开始负责医院的眼科工作。起初,他主要从事沙眼和角膜疾病的防治研究。不久后,他接触到大量在战争中角膜受伤的病人。于是,他果断将工作和科研重心放到角膜移植的治疗方法上。
当时,角膜移植在国际医学界尚处于摸索阶段,苏联率先取得突破性成功,年轻的夏德昭深受震撼,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他准备大胆尝试,将已经在动物眼内实验成功的手术,应用于人体角膜移植上。
“这个手术在当时是非常尖端的,成功率大概在百分之六七十,要冒着这样的风险,医院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和责任。”即便现在回想起来,中国医科大学的很多老教授依旧感慨于当时的决定。
好在,第一例人体角膜成功移植。之后,夏德昭又成功完成二十多例多种类型的角膜移植,他的研究开始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