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是白癜风医院廖静文在我的明信片上题字
不久前,守护徐悲鸿艺术一生的廖静文先生去世了。
中国论文
徐悲鸿的一生集民间、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于一身,师古创新,出神入化,热爱祖国,矢志不渝。正如廖静文所言:“悲鸿的家国之爱是一种大爱。”正因此,深受其影响的廖静文有此壮举,绝对是必然的自然的。为筹建“徐悲鸿纪念馆”她又献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徐悲鸿纪念馆的建成标志着“悲鸿生命”的延续。这座位于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徐悲鸿纪念馆”,1954年建成后,经历了1966年拆迁,1973年重建,2013年再一次改建。在第二次重建时,我与纪念馆有过一面之缘,或说擦肩而过。当时重建纪念馆的负责人之一是和利民同志。我和他曾在北京市新华书店共事多年,后来他去了市文化局,我到了海淀文化馆,已多年不联系了。
1979年秋一次偶遇,才知他参与徐悲鸿纪念馆的重建工作。同时,我也告诉他,我所在的海淀区文艺队面临解散,我将回文化馆或另去他处……他立即说:“你到我那里,可以助我一臂之力。”他告诉我纪念馆内外环境优美,十分幽静,特别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馆长人品极好,与她共事很舒心等等说得我心动了。过了一周,他约我去筹建处,我按时赴约,恰好廖静文馆长在场。果然如老和所言,但见她典雅朴实,谦恭和善,面带微笑,轻声细语简单地问了我的情况,向我说了两遍,“我们欢迎你,我们欢迎你”,然后,主动与我握手告辞。望着她的背影我突然感到,这是一个多么受人尊敬的人,一个了不起的大文人。
未等我递交请调报告,区里有关部门通知我立即去“区统建办公室”报到,将作为文化部门代表参与“海淀剧院”的筹建工作。面对两个不同却又相似的筹建工作必择其一。我向区里提及想走的愿望,得到的回答却是:当前干部不得流动……想不到我与廖静文馆长匆匆一见与匆匆一别竟然成了我一生幸事也是憾事。
进入新世纪,2004年为庆祝“中关村科技开发试验区20周年”,计划组织以中关村的发展和变化为主题的《情系中关村》专题展览。其中:向88位名流、名家发出邀请,请他们在百忙中对发去的明信片上题名或题词。很快地便收到廖静文馆长亲笔签名并加盖红印章的回件,不禁让我喜出望外。而且当年年底,我又收到她寄来的贺卡,叫我怎不激动和感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