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代画家的创作焦虑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药膏

当代画家的创作焦虑


中国画艺术走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令人困惑和尴尬的阶段。这种困惑和尴尬既有来自名利场效应带来的中国画日益趋同的样式力量的欲望统治,又有艺术存在的不同层面的焦虑感。焦虑特征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画止步不前的根本症候。如果说这些因素在上一个10年中国画艺术市场如火如荼、高歌猛进的时期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似乎可以暂时忽略不计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问题成集体状态显露的时候,我们便再也无法回避了,当然对于这些焦虑的清醒认识和分析将有利于当代中国画冷静地正视自身,从而寻求自我的理性重建和民族身份的确认。 梳理当代中国画艺术的视觉形象不难发现,总有一大批似曾相识的样式和符号化作品冲击影响着我们的视觉,我们总习惯在没有灵*的僵死艺术样式面前津津乐道,在空有皮相的模仿秀式的陈旧外衣面前乐此不疲,在一些表面形式的假古董面前叙说当代中国画的辉煌。但只要静下心来理智地分析一下,就不可否认,这些程式化的符号语言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国人,在文化和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迅速致富后的人格特征,概括了普遍存在的文化与精神焦虑,具有典型化的时代特征。 社会商业化是一个现实存在,当代中国艺术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就是艺术商业化的挑战。自从商品经济解冻以来,艺术生产就急切地向商品和金钱靠拢。销售、出版、展览甚至艺术家本人的身价,都不能不接受市场的无情审查,对购求者的适应和迎合旋即成为生存发展的需要。为了迎合顾主,大批艺术家降低自身的标准,放弃对艺术性与精神性的探索,转向一种大众看得懂的传统样式,于是雷同的样式和符号语言就成为画家的一种商业选择。营利、畅销也成为出版、展览机构的方针。大量的技术复制使纯粹的创造更加孤立。这种商业上的成功固然能给艺术家的生存发展提供一个物质基础,也能给观赏者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但其本性却是与艺术本质目标无缘甚至是相敌对的。 快餐式地表现特定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图像符号充斥着当代艺术市场,冷酷地将人的丰富感性和自由意志从现代文明中抽空,并形成了一个由全球文化经济逻辑主导、由现代媒介技术参与、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合谋互动的符号化实践。毋庸置疑这种符号化的实践隐藏了视觉与真实情感价值之间的界限,即符号隐藏了真实情感,图像视觉的冲击隐藏了符号,作品的视觉遮蔽了真实情感的缺失。从某种意义而言,部分绘画作品,在追求视觉冲击的实践中,其作品本身不仅吞噬了物象,而且也淡化了我们的情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