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严重低估的沈阳市第一中学校史 [复制链接]

1#

通常来讲,具有光辉校史的学校,一是年头要足够长、二是要有知名的校友。而作为沈阳市各中学里番号排在首位的沈阳市第一中学,似乎这两样都拿不出手,知名校友只有当代的寥寥数人,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专家孙聪、培养出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的父亲——郎国任。

图1孙聪(左)、郎国任父子(右)

谈起建校时间,一中更是比不上沈阳市的好多中学。如沈阳五中成立于年;曾经的沈阳六中也是由清末的学堂发展而来,校友还中有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如日中天的沈阳七中,也把自己的源头追溯到年。同泽中学虽说是20世纪20年代建校,距今尚不到年,但却有拿得出手的校长——张学良。

对比其他省市县的第一中学,尤其是全国各地的县一中,不仅是该县最高学府,而且普遍具有悠久的历史,资助过其的乡绅名士、走出去的知名校友更是不计其数。

对此,沈阳一中怎能心甘?仅仅是空有个排序第一的号码,没有拿得出手的校史,缺乏知名校友的拱卫,怎么办?于是一中把自己的源头指向了奉系*阀中的吴大帅——吴俊升,认为本校的前身是吴俊升独子吴泰勋创办的兴权中学。吴泰勋为了纪念在年皇姑屯事件中与张作霖同车遇难的父亲吴俊升,效法张学良兴办同泽中学,也创办了一所中学,并用吴俊升的字“兴权”作为学校的名字。

可沈阳一中的前身真的是兴权中学么?

年4月,沈阳市第一中学成立了校志编纂小组,由时任校长胡国有挂帅,李秾荪主笔,苗树仁、郭强等老领导担任顾问。

图2前排左一李秾荪、左四王兰亭、左六胡国有、左七王慧章;后排左一张述勋、左二苗树仁、左三郭强、左四赵谦成。

时李秾荪年近七旬,他在校志后记里也提到自己编纂校志的过程,收集资料,单枪匹马,常常力不从心。从中我们可以感知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严谨和实事求是。《校志》并没有把一中的源头指向兴权中学,而是成立于年的奉天省奉天两级中学。

那兴权中学是怎么回事?《校志》中也提到了,学校后来与校舍整洁、环境优美的“第三初中”进行了校址对换,而伪满时期的“第三初中”校舍即兴权中学旧址。

图3兴权中学校舍

可是,沈阳一中如今的校史却并没有按《校志》来写,而是擅自溯源至兴权中学。但今版校史中又并未删除“调换”校舍一事,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自相矛盾之处。搬到别人家,房子原来的主人就是自己的先人么??

同时,兴权中学建于年,一中今版校史却偏说建于年,现在全校上下还在眼巴巴的盼望着年的90年校庆呢!

一中为什么要这么做?归根结底是不自信。一是为了突出名人效应,把自己归到吴俊升头上;二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前身是一所成立于日伪时期的学校;更主要的,一中人并没有认真考证历史,完全没有认清《校志》记载的学校前身奉天省奉天两级中学的历史地位。是感觉其名头不够响?还是觉得校名中没有“第一”“高级”等突出地位的字样?

《校志》记载的奉天省奉天两级中学,全名为奉天省立奉天两级中学校,这究竟是所什么学校?从字面上看,以今人的眼光和用词,貌似确实不够出众。为什么不出众?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今人没弄明白伪满学校的命名规则,而是受到当今命名方式的影响。

奉天省立奉天两级中学校,咋一看,名字里带“奉天”二字,似乎是一所起了个名为“奉天”的学校,这是受了如今“沈阳奉天高级中学”“医院”等名称的误导。

事实上,民国时期无论是商号、医院、还是学校,起名都是严肃认真的,都不是如今这种博眼球的起法。

奉天作为当时的地名,是不会起作名字的。民国沈阳的私立学校中,“成城中学”取意众志成城,“维城学校”源于康熙御笔“天潢维城”,“同泽中学”取自《诗经·无衣》中的“与子同泽”,此外还有文会、文华、坤光等等。

而我们当代人,起个名字都要傍上大牌(参见图4和图5)。这种极易混淆视听的名字,也就是人心不古的当代人能想出来,按说在注册时理应禁止。

图4

图5

所以依据伪满中学的命名规则,奉天省立奉天两级中学校中的第二个“奉天”两字也是地名,两级中学就是初、高中并存的完全中学。学校全称的字面意思就是:级别为奉天省立的,地点在省城奉天市的完全中学。校名里没有“第一”“第二”,就是“独一无二”之意。

同一时段,奉天市曾存在的省立中学还有“省立奉天第一初级中学校(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省立奉天第二初级中学校”“省立奉天第三初级中学校”,以及几所专业高中:“省立奉天农科高级中学校”“省立奉天第一工科高级中学校”“省立奉天第二工科高级中学校”“省立奉天商科高级中学校”等等,年时的五中那时叫“奉天省立奉天高级中学校”。可见这些校名中都有“奉天”二字,有的校名中不含“第一”“第二”,那就是独一所,如果新成立一所同类学校,才会加上第一,新成立的排第二。

由此可见,这所奉天省立奉天两级中学校绝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沈阳市内当时等级最高(省立)的唯一完全中学。放在今天,那就是重点里的重点。

图6奉天省立奉天两级中学校毕业证书

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侧面了解一下奉天省立奉天两级中学校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下面为伪满奉天省教育会的成员名单(年)

看看这份名单,除省厅的公职人员外,还包括若干中等学校校长(副校长的,是其级别不够,该校未设正校长)等等。通过校长在教育会出任的职务,显而易见省立奉天两级中学在奉天市乃至奉天省教育界的地位,在伪满初年就已经是切切实实的“第一”中学。

所以,今版沈阳一中校史将源头追溯到兴权中学,无非就是傍了个名人。兴权中学在9.18事变之前也就是所普通私立中学,在伪满成立后改办为“省立奉天第三初中”。通过教育会会员的任命可见,第一初中校长是评议员、第二初中校长是干事,根本没第三初中什么事。

“省立奉天第三初中”就是所普通的省立初中,级别和受重视程度根本不能与“省立奉天两级中学”相提并论。所以“省立奉天两级中学”强行与其对调校舍,说对调就能对调,也是以学校的实力和底气才能为之。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要问了,沈阳五中呢?五中历史上不一直是“第一中学”么?为何其校长在教育会里不见任命?

图7五中老校门(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校)

好,接下来就谈谈沈阳五中。前文提到五中在伪满时叫奉天省立奉天高级中学校,特意提到是年的时候,为什么?

原来,五中校舍在年失火,学校停办。五中当时的校名是高级中学,其实附设初中,也是两级,即完全中学。五中校史还提到学校年复办,改为奉天省立两级中学,全名应为奉天省立奉天两级中学校。这个名字可是和前面讲了那么多的一中前身的校名完全一样的啊!

五中校史还提到:年,学校改为奉天地方职员训练所;年,改为留日学生预备学校。可见五中校址后来没有继续为省立中学使用,而是改作他用。由是笔者认为,这所沈阳近代史上的名校是从五中搬到了一中,具体怎么回事呢?现分析如下:

年学校失火后,五中校址被迫停学。学校停办后,具有日本皇族背景的日本人池田诚俊在年出面接管了这所名校,因暂无校舍,所以在大西门外隆昌街(今华明苑小区一带)觅一临时校舍复课,并将学校由高级中学(名为高级中学,实附设初中)规范为初、高中并存的两级中学。这就是校名“奉天省立奉天两级中学校”的由来。

到了年,失火后的五中校址已得到修复,学校迁回原址。所以在沈阳市第五中学的官方校史才会有年学校恢复,并更名为“奉天省立两级中学”的记载。

但因五中校址修复后的校舍依旧破旧不堪,于是又有了强占“原私立兴权中学”优美整洁的校舍的搬迁行动,这与沈阳市第一中学的官方校史都是完全对得上的。

再接下来就是五中老校址改办为奉天地方职员训练所和留日学生预备学校了。

于是乎沈阳市第一中学是彻头彻尾沈阳教育史上的“第一”中学,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沈阳五中校址上成立于年的奉天中学堂,所有五中校史上的历史名人都同样是一中的校友,如金毓黻、曾有冀、车向忱、阎述诗等多位著名的教育家,杨宇霆、童寯等杰出人才。沈阳一中攀附兴权中学反倒是自降身价。

总之,还是希望沈阳市第一中学能重撰自己辉煌的校史,拿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超福建、赶北京、冠辽宁”的精气神,重振百年第一老校雄风,提高东城教育声望。

图8沈阳一中旧影

遼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