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些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口碑名校,都是深厚历史积淀而成。
但是!小伙伴们请听题——
只有年以后的校史,那才是“真历史”,是“真传承”,在那之前的,基本不算数。
原因很简单——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是对当时国内高等教育的一次大改组、大洗牌,以苏联的“专才模式”为标杆,改造民国留存下来的美式通才教育模式,说不尽的新建、合并、撤销、改组、迁徙……从此脱胎换骨面貌一新。
比如燕京大学,被一分为八就此撤销,连校园里的未名湖、博雅塔,都成了别人家的标志性景观;
复旦大学则开动“吸星大法”,一路吸收浙大、交大、同济、暨大、沪江、震旦、圣约翰、南大、金陵、安徽大学等等知名学府的学脉和科系,一跃成为上海滩高校的老大,一般一般全国第三;
坐落在南昌的国立中正大学,当时是国内前20的院校,经过拆分之后,最主要的嫡系传人江西师范大学,落到今天国内前的存在……
格局颠覆,换了人间。
您说,是不是年以后的校史,才是“真校史”、“真传承”呢?
今日格局是怎么奠定的?主要分四个阶段,或者说是四个版本。
1.0版本:从全国六强到全国十六强
最早奠定新格局的,是在年评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当年10月,中央发布了《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推出了6所学校,作为全国性重点大学,分别是: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首都北京以外,只有哈工大入选,它也成为中国最早的“非京籍”全国重点名校。这与当时东北地区在全国工业和经济建设中的龙头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到了年的3月,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分别是: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学院(现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
这其中,京沪瓜分大半,因为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在北京,所以两地合计占了13个名额。此外,就只有哈尔滨、西安、天津,各有1所重点高校。而西安交通大学,还是3年前刚刚从上海搬迁过去的。
西安交大前身:民国时的交通部南洋大学这16所院校,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国的“真名校”,无一例外,全部入选了日后的和双一流高校,今日有“中国常春藤”之称的“C9联盟”,就有7所出自50年代的老16强。
这个名单后来又有所增加,补充了4所高校,其中3所是军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哈军工”,是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的历史渊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以上,便是中国重点大学的1.0版本,毕竟创业阶段百废待兴,人力财力有限,只建设了20所院校,以京沪地区和军事院校为主。
2.0版本:以行业专门性大学为主的68所重点大学
年10月,中央在原来20所重点大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4所大学,使得全国重点大学的名单,猛增到64所。
新增的学校,主要是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专业性大学,如纺织、冶金、石油、钢铁、化工、水利等等,体现了当时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专才教育的特色。
除1.0版的20所院校之外,新增名单如下。
南京大学老建筑文理大学(苏联式综合大学)9所:
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
综合性的工科类院校8所:
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重庆大学老建筑行业专门性大学27所:
同济大学、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与武汉大学合并)、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并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并入中山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校门景观年,名单上又增加了4所高校:
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
至此,全国重点大学2.0版尘埃落定,就是上述这68所。
这批院校,日后成为中国最核心的顶尖名校,除“国际关系学院”之外,全部入选了,有36所院校入选,占到院校总数的92.3%。
3.0版:改革开放初期的99所全国重点大学
经过了十年的特殊岁月之后,为实现科教兴国,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提出,要集中优秀人才,恢复和办好重点大学。
于是在年2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在原有的68所全国重点大学中,选出60所,另外新增28所,共计88所高校,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具体名单如下。
综合大学(16所):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以上11所,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湘潭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
厦门大学夜景理工类院校和行业专门性院校:
双重领导,教育部为主(12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双重领导,科学院为主(1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双重领导,国防科委为主(1所):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
双重领导,三机部为主(3所):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双重领导,四机部为主(2所):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双重领导,五机部为主(2所):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
双重领导,六机部为主(2所):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
双重领导,八机总局为主(1所):哈尔滨工业大学。
双重领导,国家建委为主(1所):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双重领导,冶金部为主(3所):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双重领导,水电部为主(3所):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北电力学院。
双重领导,石化部为主(3所):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
大庆油田党委领导(1所):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
双重领导,煤炭部为主(2所):四川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双重领导,一机部为主(5所):合肥工业、吉林工业大学(现并入吉林大学)、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湖南大学、镇江农业机械化学院(现并入江苏大学)。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双重领导,交通部为主(1所):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事大学)。
双重领导,铁道部为主(2所):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双重领导,纺织部为主(1所):上海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
双重领导,轻工部为主(1所):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
双重领导,建材总局为主(1所):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
双重领导,地质总局为主(2所):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
双重领导,邮电部为主(1所):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
双重领导,农林部为主(1所):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现并入中国农业大学)
双重领导,中央气象局为主(1所):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双重领导,测绘总局为主(1所):武汉测绘学院(现并入武汉大学)。
双重领导,国家海洋局为主(1所):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师范院校类院校:
双重领导,教育部为主(2所):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农林类院校:
双重领导,农林部为主(1所):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
双重领导,林业总局为主(1所):云南林学院(现西南林业大学)
省领导(2所):江西农业大学、大寨农学院(现山西农业大学)
医药类院校:
卫生部直属(1所):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双重领导,卫生部为主(4所):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四川医学院(现并入四川大学)。
北大医学部外语类院校:
外交部直属(1所):北京外国语学院。
双重领导,教育部为主(1所):上海外国语学院。
政法财经类院校
双重领导,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所):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
双重领导,外贸部为主(1所):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贸大学)。
艺术类院校:
文化部直属(1所):中央音乐学院。
体育类院校:
双重领导,国家体委为主(1所):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
民族类院校:
双重领导,中央主管民族工作部门为主(1所):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风情这个名单在随后的建设中又有追加,如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等等也随之入列,到年,实际收录了99所重点大学。后因高校合并和更名,至今尚存的高校,还有91所。
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重点大学”这个名号,就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但也应当承认,这个名单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和我们今天心目中的重点名校,是有一定出入的。其中一多半(54所)是农业、矿业、海事、水利水电、冶金、石化等等工科类的行业专门院校,综合大学乃至综合性的理工院校,数量都很稀少。
这些工科类的行业专门院校,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有一些转型不当,无奈地被时代所超越。
以上,就是承上启下的全国重点大学3.0版。
4.0版本:从、到动态调整的双一流
我们今天所谓的重点名校,其实是以、为框架,以“双一流”为铺展的全国重点大学4.0版本。
年工程正式启动,后实际建设高校所;年工程正式启动,后实际建设高校39所。
这两个名号,在今天的中国,其实也已经成为历史了,但因为赶上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在人们心目中,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因为小伙伴们很熟悉,在此就不再解释说明和罗列名单了,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中国重点大学历史沿革:、、双一流,究竟哪个含金量更高
清华大学老建筑单从入选数量上看,的实力是远高于的。
在评选时,兼顾了全国各省区教育资源的适当平衡,布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基本上,每个省区都至少选拔一名“尖子生”。
则是的优中选优,不体现地域均衡性,除了港澳台地区外,我国的河南、河北、江西、内蒙古等等12个省区,没有高校。
应当说,上世纪80年代评选的“全国重点大学”,至少还是具有实力的,但日后,有的升级成为甚至院校,有的却落选了。如前所述,这不完全是由学校实力决定的,而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导致的。
山西农业大学校园风情比方说,原来的99所全国重点中,就有广东农林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镇江农业机械化学院等多所泛农业类大学,没有入围,泯然众人矣;而在名单以外,又有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4所财经类高校,入选了。
再如,原有石油类的东北石油大学,煤炭类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矿业学院),轻工类的陕西科技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等等,都没有入选;而原有师范类院校,全部升级,还从名单以外,新增了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共6所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俯瞰年,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其中的“世界一流大学”,基本上就是的翻版,在39所院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至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则更加宽泛,涉及所高校(其中一流大学42所)的个学科(其中高校自定学科44个)。
最后总结陈词——
年以后的大学历史,是“真历史”、“真传承”;
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重点大学1.0,是真正的顶尖名校;
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重点大学2.0,是真正的核心名校;
上世纪80年代的全国重点大学3.0,承上启下,绝大多数大学至少具备实力;
跨世纪的全国重点大学4.0,奠定了今天的“名校”格局。这其中,大约有一二十所核心名校,自始至终岿然不动;但根据前车之鉴,在未来二十年内,除此之外会有很多成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变动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