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国中”,如今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甚至屡屡被提已被大众戏称为“狼来了”。
的确,自从年10月,辽宁省委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推动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至今已有4个年头。在这段时间里,政府报告可谓是年年都在创建、力争“国中”,但年年希望落空。
事实上,对于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外界讨论的重点一直都是“东北需要一个国中城市”。而沈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上始终担负着引领作用,其作为东北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能级地位也坚定不可动摇。由此来看,沈阳落定“国中”,不说是“板上钉钉”,也该算是“众望所归”。
但为何始终没有一个“准话儿”呢?
在火勺看来,好几个儿子都拿出本领,声称能胜任重要“职位”,老爹心里已有人选,但为了家庭和睦,面子上还是必须达到标准、做出成绩。而无疑,这个标准,既是老爹给共和国长子设的“坎儿”,也是递过来的“梯儿”。一方面定下硬性指标,另一方面似乎也在暗示:“做到了”就一切“有戏”。
而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沈阳迟迟定不下“国中”,就是在经济总量的这个指标上拖了后腿。但实际上,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不完全是看经济实力,同时也要看城市能级,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如何。而这一点,火勺认为,暗指的就是人口指标。
从目前九个国中城市来看,根据“七普”数据,常住人口均全部达到千万以上。无疑这种超强的人口吸附能力就是城市能级与影响力的直观体现。
而我们再结合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动计划,除了制定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得目标外,到年,人口规模也要突破千万人。由此,在力争“国中”上,沈阳不光要“吸金”,更要“吸人”。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人口破千万,对于沈阳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从-的十年间,沈阳人口增长量也未突破百万。而现在制定的人口增长目标,意味着,未来三年,沈阳还要再吸纳近百万的人口涌入,相当于一个辖区的人口规模。
不得不说,时间紧任务重,留给沈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过,作为东北三省唯一人口实现正增长的城市,人口突破千万也并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首先,相比东北其它的兄弟城市,沈阳七普常住人口较上一次增长11.89%,年平均增长1.13%,高于全国0.60个百分点,基本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同时,沈阳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在逐年增强。从数据来看,除了省内兄弟城市为沈阳市外来人口的主力军外,来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省份的外来人口也占据了不小的流入规模。
而调查年沈阳购房人群也可发现,外省的购房客户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蒙东),分别占据省外购房人群的35%、25%、14%,足见沈阳在东北地区具有的超强“磁吸力”。
另外,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也是沈阳吸纳人口的有力支撑。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沈阳拥有包括沈阳南站、沈阳站、沈阳北站、桃仙机场等多个城级交通枢纽。在高速路网上,哈大、沈大、沈丹等关键线路皆交汇于此,同时新开通的京沈高铁以及建设中的沈白高铁,也将成为来往沈阳的重要走廊。
而对于省内的路网发展上,沈阳着力构筑都市圈空间协同一体化格局,将以沈阳为中心,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阜新和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为支撑,打造“1小时通勤圈”。未来,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将越发紧密,人口流动也将越发活跃。
由此,在促进人口增长上,沈阳具有畅通的路径基础。当然,除了这些外部的助力加持外,打铁还需自身硬,沈阳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带动产业人口及高素质人才的吸虹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当下的城市发展规划来看,沈阳已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依托浑南区名列第二的人口增幅优势,大力发展“浑南科技城”,围绕新市府、东湖板块等区域打造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五大主导产业项目,助力产业兴城的同时,还发布《沈阳浑南科技城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放宽人才入城兴业发展门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以真金白银的补贴和切实亲属的安置,吸引外阜人才入沈、留沈。
而除此之外,沈阳在区域环境与城市界面上的革新上也不遗余力。不论是路网升级、地铁提速,还是口袋公园改善人居环境,亦或是优质教育、顶级商业全面开花,其实都是为了打造幸福沈阳,从而让大家更愿意留在沈阳、建设沈阳。
总而言之,纵观东三省的城市发展,沈阳绝对占据头把交椅的位置,人口向沈流动也是大势所趋。我们作为城市中的一员,更应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加油者”,期待沈阳早日拿下既定目标,成功落地“国中”,引领东北,实现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