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医院暨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传来好消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医院院长谷野接受了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还原了该院从年12月底至今戮力同心、守护生命的抗疫历程。
速度
迅速启动“腾空预案”
为患者备出张床位
辽宁省卫健委官方网站的疫情通报显示:年12月23日0时至15时,沈阳市报告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属重型病例。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工作原则,沈阳本次疫情的全部病例均第一时间转运至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接受集中隔离治疗。正是从那时起,沈阳中心全员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挽救患者生命。“我们必须保证‘生命至上’这四个字,无论救治中遇到多少困难,患者的生命健康永远摆在第一位。”谷野说。
为了保障患者集中救治,沈阳中心启动了“腾空预案”,在3天内快速实现该院院区整体腾空,疏散了数百名原有患者,提供救治床位张,设置重症监护病床23张。针对本次疫情患者年龄偏大、基础疾病较多等特点,沈阳中心快速启动了重症监护病区改造,扩建后重症监护病床达到70张,充分满足了救治工作需要。
“事实上,虽然年3月22日沈阳中心实现了疫情的本土病例‘清零’,但此后我院仍然在陆续接收境外输入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一整年内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进行救治工作。”谷野表示,该院的抗疫脚步从未停止,防控意识也从未松懈,本次疫情沈阳中心能够实现快速启动、迅速救治,与这一整年的磨砺分不开。
力度
巧破基础疾病“疑案”
应急团队24小时待命
为了践行“生命至上”的原则,沈阳中心内的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都坚持“一人一策”治疗,中心从医疗、心理、营养、生活环境等方面全方位进行照护。“医院,心情很焦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用谷野的话来说,别以为吃饭、睡觉跟治病相比是小事,这些对于帮助患者早日战胜疾病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让患者吃上一口“可心”的饭,沈阳中心专门购置了保温装置用于饭菜运送,保证在极寒天气下饭菜从食堂送入病房时还冒着热气;食堂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有时患者晚上说想吃个鸡蛋,也能保证热乎乎的鸡蛋第一时间送达。
更关键的是医疗保障。除了国家、省级、市级专家组每天会诊、全力救治之外,沈阳中心为患者启用最先进的设备,包括ECMO、CRRT、具备呼吸力学等高端监测功能的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等。“有一位男患者入院后一直心脏不适,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尽管这一基础疾病与新冠肺炎无关,但存在心梗猝死的风险,绝不能放任不管。”为了准确诊断,沈阳中心为这名患者做了全方位检查,并针对可能出现的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抢救需求,提前组建了包括神外、心外、心内、普外、内镜、泌尿、麻醉、输血科等专业人员在内的多支应急医疗团队,24小时待命。最终,这名患者通过经食道彩超在心脏二尖瓣后面发现了赘生物,直到找到心肌缺血等问题的“源头”,医疗团队才真正算松了一口气。
温度
高龄患者翻一次身
6名“大白”齐上阵
沈阳本次疫情累计确诊病例37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这些患者中两位高龄的老奶奶备受
另一位87岁的赵奶奶,因为有心功能不全的问题,刚入院时甚至无法平卧,连睡觉都只能“坐着”睡。沈阳中心的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娜介绍:“我们将她的病床靠背调高,让她能够保持‘坐姿’,然后24小时轮班派一名护士守在她身边,保证她身边随时有人照护。每次值班是6个小时,值班护士就一直坐在床边握着赵奶奶的手,陪她说说话,安抚她的情绪,随时帮她清理二便,帮她喂水喂饭……最难熬的是后半夜,再累再困也不能睡,必须保持清醒守护着患者,对患者的生命负责任。”经过这样夜以继日的照护,到新冠治愈出院的时候,赵奶奶本身的基础疾病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已经可以正常平躺着睡觉了,这样的结果是最让医护欣慰的。
谷野表示,本次疫情患者的情况复杂,相较去年确实救治难度有所增加,但沈阳中心始终秉持“生命至上”的原则,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患者,只为医者的誓言,实现生命的守护。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唐子匀
摄影记者沈生